疫情时代,期刊业如何升级突围?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全国各行业都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歇业”
那么,疫情时代
期刊业如何升级突围?
跟小福团一起去看看
期刊大咖们怎么说?
居维清:《天然气工业》总编辑,四川省期刊协会
副会长,四川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静下心来把以往的“有想法”转换成“有办法”
新冠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影响冲击并持续发酵。杂志社作为连续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单位,保质保量按时出版永远都是首要任务,毕竟我们和信任本刊的读者有个“约定”,办法总比困难多,思想不退让行动就不会迟缓,最终我们的中、英文刊均确保了正常的刊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既然不能出门“放飞自我”,那还不如静下心来,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策划、选题、组稿,把以往的“有想法”转换成“有办法”;秉承“组稿为主,来稿为辅”的工作理念,通过微信QQ电话短信,频频“造访”连平日里都难得一见的专家学者、编委、青年编委,他们不仅“随叫随到”而且还能沉下身子来与编辑沟通探讨,进而碰撞出一大堆“思想火花”。
疫情期间,《天然气工业》的编辑们策划、组织、落实了比以往更多的重点专辑和重要专题,比如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钻完井专辑、深海天然气勘探开发钻井集输专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钻井集输专辑,低油价下的行业应对策略专题、天然气发电专题、中俄天然气管道专题、天然气能量计量专题、天然气钻井固井专题、地热利用专题、氢能专题等。
复工复产后一统计,感觉底气没有散、干劲更充足。坏事与好事之间不就隔着一道矮墙,跨过去,便是不会迟到的春色满园!
张冬青: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委副总工程师,
《无人系统技术》《战术导弹技术》主编
从长远看,也许正是夯实基础、
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
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超越了我们早期的预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大,很多行业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科技期刊的出版,受冲击的程度还算很有限,这是由行业业务特点及业务链组成运营决定的。但在疫情中受到影响同时,也有新的机遇,如果抓住机遇也会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内容生产、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甚至业态发展产生深刻的变革或优化。
我负责的三本期刊,《战术导弹技术》《无人系统技术》《飞航导弹》,前二者我都担任主编,其中《无人系统技术》创刊不到两年,正处于需要大力推进、积极探索、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去年底做了2020年的选题策划及学术活动策划,也包括理事会活动等,原准备春节后召开编委会议,审定研讨策划及措施,并进行任务计划分解、落实到人。
因疫情无法正常进行,我们被迫决定依托编委专家微信群,将出版策划发到群里,请大家共同审阅、发言,同时线下与各位编委分别沟通相关具体任务与计划安排,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将策划更加合理化并落实到位,确保专刊、专栏的内容及责任人;对国内外学术活动,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各种线上渠道进行会议推介、通知发布、征文等,尽量减少损失。从长远看,也许正是夯实基础、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对于《战术导弹技术》《飞航导弹》这两个创刊历史有几十年的期刊来讲,出版压力较小,但对相关大型学术活动的组织影响较大。
刘天星:北京体育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
推动学术期刊内容形式和流程的“再造”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学术期刊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如由于印刷等业务受限,部分期刊的纸本发行不得不暂停和延迟;由于人员流动受限,传统依靠纸质编校的工作流程也转移到网络;另外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也不同程度受到一些影响。
作为重要科技交流平台的学术期刊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克服困难,迅速行动,很多期刊依托专业优势策划出版各类“抗疫”专题,尤其是医学类期刊更是快速行动、迅速在网络出版平台汇聚了大量一线抗疫研究成果,在治疗方案、防控决策中都起到了支撑作用。
反思疫情之下学术期刊出版受到的影响和表现,我想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学术期刊真正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的需求、人民的期待既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最高目标,发表的论文能否真正切实管用就是“试金石”。相信经过此次疫情的淬炼,很多学术期刊对发表论文的价值导向会有一个新的思考;
其次学术期刊要回归科学交流的本质。学术期刊不是论文的仓库,应该是深深扎根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对科学家来说,此次疫情是一次全面的网络直播、网络会议的普及过程,很多人成为了“主播”甚至“网红”。也有不少期刊充分利用网络会议平台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像原来每年可能只能参加几个学术会议,这2个月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就超过了全年的数量。这给未来学术期刊组织开展各类选题、组稿、交流提供了无限形式创新和发展空间;
再次学术期刊内容形式和流程的“再造”。随着5G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在这方面学术期刊还略显保守和步履蹒跚。从内容上看,依然是以文字和格式化的论文体例为主,从形式上看还是按照刊期的集合成册,从流程上看还是编印发为主流。
这种传统的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读者阅读习惯、传播效率、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挑战。尤其在此次疫情下,这种挑战愈发明显。相信未来随着新技术的采用和媒体融合的加速,期刊的内容、形态、功能都会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
刘建丽: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期刊《经济管理》
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学术期刊应顺势变革,呼应时代脉搏,
承担社会责任
新冠疫情爆发,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对期刊正常运营也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看到的是,多数期刊通过线上办公和时间节点控制,保证了期刊正常编校流程的顺利开展。一些期刊在流程和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推出了云审稿,邀请外审专家和作者在线互动,大大提高了审稿效率。在纸刊印刷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经济管理》全文电子刊及时出刊,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连续进行单篇推送,同时,通过中国知网的网络优先出版,及早推出当期内容。
事实表明,疫情不仅未影响内容的传播,反而促进了数字化传播的多样化。在内容方面,中国管理学期刊积极行动,不少期刊快速反应,《管理世界》《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等期刊都开展了疫情专题征文。《经济管理》还针对疫情治理与公共管理组织了专题笔谈,通过快速约稿和公开征文,汇聚10位专家的精彩观点。
正如第3期新冠疫情专题笔谈的编者按中所言,“抗疫攻坚之时,无以贡献,惟刊文撷英,汇学人智慧,发省思之声。”坚持为人民做学术,为发展谋思路,呼应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才能彰显学术期刊之责任与担当。《经济管理》始终关注重大时代命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经学致用,注重研究内容的现实意义。意义来自于现实,当下正在发生的就是最大的现实。只有关注时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才能体现管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武晓耕:“期刊说”微信公众号创始人
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权威、可靠、科学的信息来源渠道,这也体现了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
一点欣慰:学术期刊是疫情中最可靠的信息源
此次疫情期间,各种消息鱼龙混杂,但大部分理性和严肃的信息都依托于科技论文的数据和观点。在“混乱”“嘈杂”的海量信息中,学术期刊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权威、可靠、科学的信息来源渠道。这也体现了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
一点建议:学术期刊发文机制亟待优化
疫情期间,国内外很多学术期刊都为“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开设了“绿色通道”,据我所知,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从投稿到网络出版仅用了48小时,这与动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发表周期相比,反差极大。其实,我们周围一些优秀期刊早已建立了“绿色通道”机制,而且效果很好。疫情之后,这种“绿色通道”是否可以普及?并使其成为学术期刊的“常态”呢?
一点期望:中国学术期刊要向“世界一流”发起集团式冲锋
关于此次疫情的很多高质量论文,特别是疫情早期的一些论文,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发在了国外的期刊之上。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期刊“不够一流”,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如国外期刊。可是,这次疫情中国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每一条数据都凝结着无数国人的汗水与泪水,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创办足够多的“世界一流期刊”。
一点倡议:为抗疫一线的勇士们提供论文辅导
疫情即将结束,我建议各编辑部,特别是医学期刊编辑部应该深入基层医院,为那些抗击疫情做出重大贡献的医生和护士们提供面对面的论文辅导。这次疫情我们有损失、有教训,也有经验、有体会。对于教训,我们需要虚心总结;对于经验,我们也应该大力推广。而这些都需要科技期刊进一步的策划和组织。当然,除了医务人员,其他行业或许也有发表论文的需求,各编辑部可以依托自身期刊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论文辅导。让这些用血泪凝结的经验和优秀成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
肖科: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四川省期刊协会副会长
期刊社应积极主动作为,优化内容质量,
瞄准用户定位,内容好,定位清晰才是王道
疫情对期刊行业同样带来很大的影响,大部分期刊的出刊计划被打乱,或者暂停出刊,或延迟出刊;和发行相关的物流停运,让期刊放在仓储动不了,不能第一时间投放市场;因为长时间收不到刊物,很多读者对期刊的消费热情降低,纷纷选择退订;读者因为疫情宅在家导致很多传统期刊零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零售终端影响特别大;期刊线上销售出现了没刊卖、刊发不出、销售下降,顾客退订的现象,行业从业信心、消费者信心都受到影响。
当然疫情也推动了部分期刊主动响应,像《财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等都加大了“疫情专刊”的投入力度,并利用新媒体,电商平台等进行大量的传播,推广以及销售,找到了新的发力点。
疫情之下,期刊社更应该积极作为,优化内容质量,瞄准用户定位,内容好,定位清晰才是王道。
行业要相互支持,期刊社积极支持发行和零售企业度过疫情影响困难期;转变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新媒体,社群,电商等新的推广渠道;加快媒体融合进程,推出适合线上销售的数字内容产品,知识产品,在线课程等;将期刊社的新产品继续赋能给销售商,拓展销售渠道,刊社自己的渠道也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销售商参与进来;鼓励传统零售商积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疫情让《柳叶刀》等国际学术期刊再次大受关注,国内学术期刊在提升论文质量,行业影响力,以及传播力等方面还可以加强,建议整合最强资源提升国内优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叶虎: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
数字化赋能将极大地重塑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重大事件带来巨大冲击,也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也一样。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中国社会,中国公共卫生健康秩序直接冲击,冲击中国的经济建设步伐,也在中国的科技学术期刊业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堪称空前,进一步暴露了我国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一方面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在线采编出版系统架构简单,功能单一,断点重重,无法实现从投稿到传播的全产业链打通,全网络化支撑。另一方面是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平时对数字化重视不够,网络化推进不力,从主编到编辑,从编务到财务,工作模式上不习惯在线模式,工作场景上不熟悉在线模式,工作方式上不适应在线模式。
数字化赋能期刊正在创新学术生产模式,加速期刊生产、学术传播、互动交流的在线化、软件化、网络化。众多学术期刊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数据,利用先进算法算力,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数据标引、数据清洗、智能协同训练以及结构化存储,让大数据分析能力融入学术生产全流程,使学术生产流程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变成数据驱动型期刊。数字化赋能将极大地重塑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小福团摘编自期刊强国《疫情时代,期刊业如何升级突围?看看业界大咖怎么说》。
来源 | 期刊强国
往期热文回顾: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